阿爾巴尼亞-國家基本情況及注意事項

    國家名稱:阿爾巴尼亞共和國 (The Republic of Albania)    

    阿爾巴尼亞位于東南歐巴爾干半島西岸。北接塞爾維亞和黑山(南斯拉夫),東北與馬其頓相連,東南鄰希臘,西瀕亞得里亞海和伊奧尼亞海,隔奧特朗托海峽與意大利相望。面積為2.87萬平方公里,海岸線長472公里。山地和丘陵占全國面積的3/4,西部沿海為平原。屬亞熱帶地中海型氣候。     

    阿爾巴尼亞國旗:呈長方形,長與寬之比為7∶5。旗地為深紅色,中央繪有一只黑色的雙頭鷹。阿爾巴尼亞號稱“山鷹之國”,鷹被認(rèn)為是民族英雄斯坎德培的象征。

    阿爾巴尼亞國徽: 為盾徽。黑色雙頭鷹鑲在深紅色的盾面上,寓意同國旗。

    阿爾巴尼亞人口:約313.4萬。主要民族是阿爾巴尼亞族(98%),希臘族(1.8%),馬其頓族(0.1%),其余有黑山、塞爾維亞、克羅地亞族等(0.1%)。全國通用阿爾巴尼亞語。信奉伊斯蘭教(70%)、希臘東正教(20%)和羅馬天主教(10%)。

    阿爾巴尼亞首都:地拉那 (Tirana)

    阿爾巴尼亞簡史:阿爾巴尼亞人是巴爾干半島上的古老居民伊利亞人的后裔。公元9世紀(jì)以后,分別受到拜占庭帝國、保加利亞王國、塞爾維亞王國和威尼斯共和國的統(tǒng)治。1190年建立獨(dú)立的封建制公國,1415年遭土耳其入侵,被土耳其統(tǒng)治近500年。到18世紀(jì),在阿爾巴尼亞人聚居區(qū)周圍逐漸形成了兩個民族群體,并形成不同的書面語言,居住在什昆河南部的托斯卡人主要從事農(nóng)業(yè),由于地理和交通條件較好,所以經(jīng)濟(jì)文化較為發(fā)達(dá)。19世紀(jì)下半葉,阿爾巴尼亞的民族解放運(yùn)動日漸高漲。1912年11月28日宣告獨(dú)立。第一次世界大戰(zhàn)期間,被奧匈、意、法等國軍隊占領(lǐng),1920年阿再次宣告獨(dú)立。1924年成立資產(chǎn)階級政府,1925年成立共和國,1928年改行君主制,索古為國王直至1939年4月意大利入侵。第二次世界大戰(zhàn)期間,先后被意、德法西斯占領(lǐng)(1943年德國法西斯侵入)。1944年11月29日,阿全國人民在共產(chǎn)黨的領(lǐng)導(dǎo)下進(jìn)行的反法西斯民族解放戰(zhàn)爭奪取政權(quán),并解放全國。1946年1月11日,阿爾巴尼亞人民共和國宣告成立。1976年修改憲法,改稱為阿爾巴尼亞社會主義人民共和國。1991年4月通過憲法修正案,改國名為阿爾巴尼亞共和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