拉脫維亞-國家基本情況及注意事項

    國家名稱: 拉脫維亞共和國 (The Republic of Latvia)

    拉脫維亞面積為6.4589萬平方公里,其中陸地面積6.2046萬平方公里,內水面積2543平方公里。位于東歐平原西部,西臨波羅的海(海岸線長307公里),里加灣深入內陸。北鄰愛沙尼亞,東界俄羅斯,南接立陶宛,東南與白俄羅斯接壤。全境地勢低平,東部和西部為丘陵。邊境線總長1841公里,其中海岸線長度496公里。平均海拔87米,地貌為丘陵和平原,以灰化土為主,約一半多為可耕地。森林覆蓋率為44%,1. 4萬個野生物種。有1. 4萬條河流,其中長度10公里以上的有777條。主要河流是道加瓦河和高亞河。境內多湖泊和沼澤。面積超過1平方公里的湖泊有140個,較大的湖泊有盧班斯湖、拉茲納湖、埃古列湖和布爾特涅克斯湖。氣候屬海洋性氣候向大陸性氣候過渡的中間類型。夏季白天平均氣溫23℃,夜晚平均氣溫11℃,冬季沿海地區(qū)平均氣溫零下2~3℃,非沿海地區(qū)零下6~7℃。平均年降水量633毫米。濕度大,全年約有一半時間為雨雪天氣。

    拉脫維亞國旗:呈橫長方形,長與寬之比約為2∶1。自上而下由紅、白、紅三個平行的橫寬條組成。早在13世紀時,居住在拉脫維亞的拉特加人就使用過紅、白、紅圖案的旗幟。1918年這面民族旗幟得到了事實上的合法化,1922年確定國旗的顏色和比例。1940年拉脫維亞成為原蘇聯(lián)的加盟共和國,當時的國旗為在原蘇聯(lián)國旗旗面的下部加白、藍色的水波紋圖案。1990年拉脫維亞宣布獨立,象征拉脫維亞民族統(tǒng)一的紅、白、紅旗又被用來作為國旗。

    拉脫維亞國徽: 中心圖案為盾徽。盾面上半部的太陽代表拉特格萊公國,左下方的紅獅代表庫茲拉姆公國,右下方的銀色半獅半鷹怪獸代表韋德季姆公國。盾徽上端有三顆金色五角星,象征三個公國的再聯(lián)合;兩側分別為扶著盾徽的紅獅和怪獸,基部為象征和平、自由的綠色橡樹枝。

    拉脫維亞人口:口:229萬(2005年7月),民族有拉脫維亞族(占55.8%)、俄羅斯族(占32.3%)、白俄羅斯族(占3.9%)、烏克蘭族(占2.9%)、波蘭族(占2.2%),另外還有立陶宛人、猶太人、吉普賽人、愛沙尼亞人、德國人等。城市人口占69%。居民主要信奉羅馬天主教、基督教路德宗、俄羅斯東正教、舊教、浸禮教。官方語言為拉脫維亞語,分中部、東部和北部三種方言,屬于印歐語系立陶宛語族,還有以拉丁字母為基礎的文字。95%以上居民懂俄語,約10%居民懂德語、英語。通行英語。

  拉脫維亞首都: 里加(Riga),面積307平方公里,人口74萬多人,1月平均氣溫-4. 9℃,7月平均氣溫16. 9℃, 全年平均氣溫6℃。

    拉脫維亞行政區(qū)劃:分為26個區(qū)和7個區(qū)級市,下設70個市、490個村。主要大城市有:里加、道加瓦皮爾斯、利耶帕亞、耶爾加瓦、尤爾馬拉、文茨皮爾斯、列澤克涅。

   拉脫維亞簡史: 公元前9000年,在拉境內出現(xiàn)最早的人類活動,屬歐羅巴人種。公元5世紀出現(xiàn)階級社會。10至13世紀建立了早期的封建公國。12世紀末至1562年,被日耳曼十字軍侵占,后歸屬德利沃尼亞政權。1583年至1710年,先后被瑞典、波蘭-立陶宛公國瓜分。17世紀初形成了拉脫維亞民族。1710年至1795年,被沙皇俄國占領。1795年至1918年,拉東部和西部分別被俄羅斯和德國割據(jù)。1918年11月18日宣布獨立。1920年初,政權被民族資產階級奪取,并于1922年2月16日在拉脫維亞宣告資產階級民主共和國成立。1934年5月,法西斯分子在拉脫維亞發(fā)動政變,建立了軍事獨裁。1939年8月23日蘇德簽訂的互不侵犯條約秘密議定書規(guī)定,拉脫維亞劃歸蘇聯(lián)版圖。1939年10月5日,蘇聯(lián)政府與拉脫維亞簽訂了友好條約。1940年6月,蘇軍根據(jù)莫洛托夫-里賓特洛甫秘密補充議定書進駐拉,建立蘇維埃政權,同年7月21日,成立了拉脫維亞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,8月5日被并入蘇聯(lián)。1941年夏,希特勒進攻蘇聯(lián)并占領拉脫維亞。1944年至1945年5月,蘇聯(lián)紅軍解放拉脫維亞全境,拉重新并入蘇聯(lián)。1990年2月15日,拉脫維亞通過恢復國家獨立的宣言,2月27日恢復它以前的國旗、國徽和國歌。5月4日拉脫維亞最高蘇維埃正式通過“獨立宣言”,并改國名為脫維亞共和國。1991年8月22日,拉脫維亞最高蘇維埃宣布拉脫維亞共和國恢復獨立。同年9月6日,蘇聯(lián)國務委員會承認其獨立,9月17日,拉脫維亞加入聯(lián)合國。2005年6月,拉脫維亞一會批準《歐盟憲法條約》。
    
拉脫維亞經濟:經濟基礎較好,以工業(yè)和農牧業(yè)為主,是波羅的海沿岸經濟發(fā)達的國家,是原蘇聯(lián)經濟最發(fā)達和富饒的地區(qū)之一,在波羅的海三國中,其工業(yè)位居第一,農業(yè)位居第二。除森林資源(290萬公頃)外,還有泥炭、石灰?guī)r、石膏、白云石等少量建筑用材料。主要工業(yè)部門有食品加工、紡織、木材加工、化工、機械制造、修船等。農業(yè)包括種植業(yè)、漁業(yè)、畜牧業(yè)等行業(yè),農牧業(yè)十分發(fā)達。耕地面積占總面積的39%,達250萬公頃。農作物以種植谷物、亞麻、甜菜、大麥、裸麥、馬鈴薯為主。一半耕地用于種植飼料作物。畜牧業(yè)在農業(yè)中占主導地位,主要飼養(yǎng)奶牛和豬。養(yǎng)蜂業(yè)十分普遍。農業(yè)包括種植業(yè)、魚業(yè)、畜牧業(yè)等行業(yè)。全國30%的人口住在農村,其中農業(yè)人口占全國總人口的15%。1998年拉成為世貿組織成員。2001年人均國內生產總值為3254美元,外匯儲備為7.54億美元。